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2019.09.03

  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越来越优越,帮助促进了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人格健全。但由于大学生涉世未深,其自身的期望、能力、生活方式与现实的反差显著,学习、就业、情感、交往、经济等压力大,部分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各种心理健康问题。能否把脉好这些问题并提出对策,对于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至关重要。

  1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1.1 高校大学生亚健康心理表现

  亚健康心理状态是指心理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外在表现感觉是健康的,而内在心理又呈现出某种心理阴影或缺陷。其一是灰色心理状态,多表现出低沉、郁闷、懈怠、冷漠的情绪;对生活缺乏热情,逃避心理严重,对自己感到自卑,沉默寡言,不善于与人沟通和不愿主动参加集体活动,有畏惧陌生事物的心理。二是学习焦虑心理状态,其表现为学习精力投入不够,学业成绩不佳,单调的学习心理感到厌倦,个别大学生对学习失去信心,整天沉湎于网上游戏或在考试时投机取巧,甚至铤而走险,犯下大错的情形。三是人际交往弱势心理状态,表现为拒绝或逃避人际交往,猜忌苦闷,自暴自弃,很难与他人开展友好沟通。

  1.2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一般来说贫困大学生多来自于贫困地区或经济困难家庭,其成长经历各种艰辛,存在某些心理阴影。一些贫困大学生进入大学后,自信心不足而自卑心理凸出,不能看到自己的优缺点,不能正确认知现实,总感觉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或担心被别人看不起。从而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表现出自卑或自甘落后,情绪上日益产生抑郁焦虑、在人际交往中过于敏感或自责心态。久而久之造成心理的扭曲和缺陷。案例:2019年3月5日,我校一名贫困女大学生,来到我校医院就诊,我向她询问病因,了解到她家庭发生火灾而使她陷入经济窘境,由于其性格内向,长期郁闷不能自拔,严重导致身心缺陷,月经紊乱,头发稀疏,面色晦暗等症状,后经药物治疗及心理疏导后才得以缓解。

  1.3 高校学生网络心理障碍问题

  面对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空间和多样多元的咨询娱乐方式,部分大学生往往缺乏自控力,经不起诱惑,一旦有心理不悦或受到委屈不能自拔时,往往沉湎于虚拟网络空间,寻找刺激感、满足感、不惜逃课、熬夜,大把扔钱,导致怪异心理和身体严重“透支”。难以摆脱虚拟网络空间“精神鸦片”的诱惑。案例:我校2017级一名男大学生2018年9月5日的一天,因情感受到刺激,居然在网吧一呆就是3天3夜,导致身体严重虚脱,送到我校医院,本人亲自抢救后才得以缓解。

  2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高等教育大众化快速发展,一届又一届大学生毕业加入到就业大军中,能否顺利就業,始终是在校大学生心理的一座“大山”。心理脆弱的大学生因承受不就业压力,往往产生各种怪异的心理包袱。

  2.2 部分独生子女家庭的大学生,从小在父母长辈的呵护下成长,未有过坎坷的人生阅历或明显的挫折,一切视乎都顺风顺水,当进入大学后,一旦某种偶然因素,则表现出暴躁、苦闷、抑郁,乃至出现轻生的念头。造成心理难以释怀,不能自拔,心理极为脆弱,心理疾患犹然而生。

  3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危害性

  3.1 不利于大学生的自我成长。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定型的重要阶段,对其未来的人生道路意义重大。高校大学生中如果心理健康问题不能及时得到抑制调节、纾解治疗,就会导致心情抑郁、焦虑、人格分裂等情形。在学习上就会逐渐失去目标、信心、动力;在人际交往上,就难以融入集体活动中,无法与别人建立成熟的人际关系;在感情上,经受不起挫折,容易意志消沉,就会产生自杀、轻生的念头。造成不可挽回的悲剧。

  3.2 加大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难度。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呈现出的多样性、隐蔽性、不可预测性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造成严峻挑战,也给教育管理增加各种困难和工作的不确定性。没有积极健康、和谐有序、友爱互助的校园生活,就难以让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3.3 给周围的学生带来潜在的威胁。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大学生,他们消极情绪和不良习性往往给本专业和班级同学健康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尤其是给同一宿舍的学生带来更为直接的不良的影响,各种不愉快、不安全、不和谐的事皆有可能发生。未雨绸缪至关重要。

  4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对策思考

  4.1 高校担责,领导重视。高校应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机构;培养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的专兼职队伍,对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大学生及时进行干预与心理治疗;同时重点关注贫困大学生,给予他们更多帮助,解决其燃眉之急。校团委和学生社团要通过多形式多时间节点开展有利于大学生参与的体育健康活动、文化娱乐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生活。

  4.2 多管齐下,共同发力。辅导员应加强与大学生沟通联系,时刻把握大学生思想动态和学习情况,注重大学生学业发展、品格修养、身心健康、交际能力、素质提升,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引导大学生努力把精力投入到学好专业、提高素质、增强能力、磨炼意志、锤炼品质上来;磨练个人自控力、心理承受力、社会认知力、生活忍耐力、环境适应力,努力做到经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扛得住挫折、压得起重担。

  4.3 社会助力,关爱有加。各级政府各部门要承担社会责任,积极为大学生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为大学毕业学生铺路搭桥,送上一程;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积极捐助,提供爱心岗位、公益基金,帮助贫困大学生减轻经济负担,摆脱心理压力。

  4.4 家庭关爱,有情有义。父慈母爱,亲情呵护是大学生心理健康、心情愉悦的最佳效果,每个家庭既要给予自己的子女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和经济支持,更要撑起子女心理健康成长的风帆,让子女经得起各种风雨的考验,让子女无时无刻感受到家庭的力量,帮助大学生能在大学校园里专心学习,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