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9期·我国运动康复专业“体育术科”课程开设现状与对策

2023.10.16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39期

胡思远,龙 专,殷宏亮,邓春菊,谷 磊

(湖南中医药大学 体育艺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8)

引言

运动康复专业是在体医融合发展背景下,于2005年经教育部批准首次开设的体育学、康复医学、生理学等相结合的新兴专业,旨在缓解我国运动康复人才紧缺的现状。运动康复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具备体育科学和康复医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以物理治疗为主体,以运动为主要手段,帮助创伤、慢性疾病、神经病损、老年人等功能障碍人群提高身体机能,培养既懂运动科学,又懂康复技术,融合多学科,促进身体健康与功能康复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中指出,要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到,要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为运动康复专业的设立与发展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运动康复专业发展迅猛,开设此专业的高校数已达到80多所。运动康复专业的一级学科是体育学,招生对象除了体育统考生,还有文化生,以理科居多,导致部分学生缺乏专业的运动经历与体验,运动技能水平参差不齐,再加上大多数高校仅开设少量的公共体育课,造成运动康复专业学生运动技能不足、运动项目掌握偏少、运动兴趣不高、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不能较好结合等情况,从而出现运动康复专业学生不懂运动的状况。如何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兴趣、传授运动技能、改善运动习惯、加强运动康复技能培养,是运动康复专业体育课程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而科学合理地开设运动康复专业“体育术科”课程是培养运动康复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关键。

一、运动康复专业“体育术科”课程开设现状

“体育术科”课程是运动康复专业学生通过身体练习获得运动技能并承受相应的运动负荷的一门必修课。通过对比上海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哈尔滨体育学院、天津医科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济宁学院等开设运动康复专业高校的培养方案,发现各校开设的体育课程各有特色,从田径、球类等常规体育项目到养生功法等传统保健体育均有设置。部分院校根据自身特点,开设了带有地域特色的体育课,如上海体育学院的游泳、武汉体育学院的康复体操、哈尔滨体育学院的滑雪和医疗体操、济宁学院的瑜伽和户外运动、天津医科大学的养生体育,以及湖南中医药大学的马王堆导引术、八段锦、易筋经、五禽戏等(如表1所示),不仅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求,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运动兴趣。同时,笔者发现,各院校“体育术科”课程的设置存在一些问题,尽管课程设置有差异,但仍以公共体育课为主,在教学大纲上与其他专业存在同质性等。

表1 不同高校运动康复专业特色“体育术科”课程开设情况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大多数综合性大学与医学类院校的运动康复专业仅开设大学公共体育课程,很少针对运动康复专业开设专门的运动技能课程,学生缺乏运动损伤的概念,缺少对运动过程中人体变化规律的认知与体验。其次,“体育术科”课程教师尽管在运动竞技能力上十分出色,但很少具备康复医学相关知识;因此,在运动实践中很难将动作、损伤与康复结合起来进行讲授。此外,“体育术科”课程学时偏少也是导致运动康复专业学生缺乏实践经验的原因。教育部2014年印发的《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要求本科学士开设体育必修课不少于144学时,保证学生每天1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浙江大学于2019年将144学时体育必修课调整为252学时,并实行体育课本科四年全覆盖制度。而大多开设运动康复专业的高校仍维持144学时的“体育术科”课程培养方案,缺乏运动经历使学生很难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此,了解和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熟悉不同运动中常见的运动损伤及其康复方法,是培养运动康复人才的关键。

二、运动康复专业“体育术科”课程的重要性

“体育术科”课程是运动康复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平台,通过观察运动过程中肌肉用力情况、肌肉代偿情况、关节活动情况等,从中获得各个技术动作全过程的直观认识,不但能更好地掌握技术动作,还能了解错误动作的缘由。运动康复专业“体育术科”课程除了运动技能的教学,更应该结合康复医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等知识,通过慢动作或分解教学对动作进行及时的、多学科的联合讲解,现场对运动者或损伤者进行康复评定与分析,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损伤的缘由,提高学生对运动过程中人体肌肉骨骼的活动轨迹的认识,掌握对应的康复技术与运动促进健康的机理,体验不同运动方式对人体生理机能的影响(如图1所示)。其次,“体育术科”课程不仅能提高运动康复专业学生的运动表现,更有利于丰富运动经验。因此,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应因地制宜,整合现有体育资源,开展各类体育活动。另外,要加强运动康复与运动技能复合型人才的引进,促进运动康复专业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与实践能力的提高。配备既懂运动又懂康复的专业教师队伍是赋予特色“体育术科”课程的关键。以学生为主体,从自身出发,增加体育课时,提升对不同项群、不同项目的认知与体验,熟悉多项运动技能,并融合康复实践,着重培养运动康复专业学生的实操能力与实践经验,提高认知,改善兴趣,增强运动康复评定能力与治疗技术,培养高素质、高能力、高水平的复合型运动康复人才,真正将运动与康复相融合,形成有运动康复特色的“体育术科”课程。因此,科学开展运动康复专业“体育术科”课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图1 利用“体育术科”课进行专业实践教学

三、对策与分析

(一)融合康复实践

运动康复专业应增加“体育术科”课程课时,尝试安排具有体育学、康复医学、解剖学、生理学等学科背景的教师或多名教师联合进行教学。一方面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另一方面使学生更清晰地认识所选运动项目的损伤规律及特点,进行现场评定与分析,并给予最佳康复方案,使学生将教室所学知识真正运用到运动场上。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运动康复人才的重要途径。

(二)发展传统保健体育

传统保健体育是我国传统养生理论的瑰宝,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在与疾病抗争过程中的经验总结,对人体的健康促进与疾病预防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在运动康复专业中积极开展传统保健体育课程不仅是传承技术,更是对传统康复理论的探讨与研究。把中医康复、中医养生与现代康复技术相结合,为丰富现代康复手段与方法提供了长久的实践经验。如湖南中医药大学运动康复专业开设导引养生功法、八段锦、易筋经、五禽戏、马王堆导引术、太极拳、太极扇等具有中医特色的康复运动,对学生的专业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已成为学校特色。

(三)增设特色项目

特色运动项目的开设是培养一专多能运动康复人才的必经之路。通过特色项目,学生可以在实践中了解多种项目的运动规律,掌握不同运动中导致不同损伤的机理。如哈尔滨体育学院开设滑雪课程,使运动康复专业学生不仅可以了解滑雪技术,更能掌握冰雪运动中常见的损伤及其发生原因,快速进行针对性康复治疗。近年来,飞盘、毽球、气排球等大众体育项目进入大众视野,由于其轻巧易学,加上场地与人员不受限制,可玩性大大增强,这些大众体育项目成了时下热门的体育运动。所以,应及时增设特色体育课程,让学生熟悉这些项目的规则与特征,了解运动中可能出现的损伤,根据项目特点及时更新康复手段与技术,提高运动康复技术水平。

(四)创新评价方式

不断完善运动康复专业“体育术科”课程评价体系,采用多要素形成性评价方法,不仅要从课堂互动反馈、运动技能掌握情况、运动参与度、期末测试等方面进行评价,还要着重考查学生将运动康复理论运用到实践中的能力。通过多维度形成性评价,使学生带着专业问题参与体育运动,引导学生尝试解决运动中遇到的各种损伤问题,更好地对“体育术科”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测量与评价。

(五)培养复合型师资

我国许多高校同时开设运动康复与康复治疗专业,实行教师资源共享,对专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同时开设这两个专业的高校都会面临专业同质化的问题,使运动康复专业无形中向康复治疗的培养模式靠拢,造成运动康复特色的丢失,导致专业竞争力下降等问题。加强运动康复专业特色,明确专业定位,避免与康复治疗等相关专业的同质化发展是运动康复专业发展的核心。我们应当科学合理地规划运动康复专业“体育术科”课程的教学大纲,完善“体育术科”课程的培养方案与教学目标,促进复合型运动康复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懂康复、懂医学、懂体育的复合型师资引进与培养,提高教师在运动实践与理论学习中的引领作用,保证学生知识的连贯性。

运动实践是运动康复专业学习的重要环节,抓好“体育术科”课程,有利于促使学生对专业的理解并明确学习的方向,也是将教室中的理论知识运用到运动实践的重要平台;因此,创新运动康复专业“体育术科”课程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在“体育术科”课程中还要不断丰富课程内容,优化课程质量,凸显课程特色,增强课程功能,完善具有运动康复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努力培养高质量、复合型的新时代运动康复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