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6期·潜移默化培养研究生学术诚信教学探析

2023.05.29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36期

赵素梅,杨明华,张永云,魏红江,李卫真

(云南农业大学 a.动物科学技术学院;b.农科专业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c.动物医学院,云南 昆明 650201)

诚信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科研诚信是学术界和公众共同关注的问题。科研诚信是科研工作者在科研活动中实事求是、不欺骗、不弄虚作假,同时恪守科学价值准则、科学精神及科学活动的行为规范。随着我国教育的发展,研究生已成为培养科研高层次人才的主要途径和各行各业科研骨干力量的主要来源,其良好的科研学术道德风气影响着学术科研界的传承与发展,同时科研界的学术氛围还影响着国家、民族、社会乃至整个世界的价值体系和精神面貌。因此,潜移默化地培养研究生科研诚信应成为日常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和必要内容,从而形成研究生对科研诚信从敬畏到自觉的行为准则。

一、了解规章要求,恪守法律法规

在研究生入学教育中,以宣讲国家对科研诚信的重视、相关的法律法规及学术不端行为表现等为起点开展科研诚信教育,让研究生对科研诚信产生敬畏心理。

早在2015年,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卫生计生委、中科院、工程院、自然科学基金会联合印发《发表学术论文“五不准”》。2019年5月,发布《学术出版规范——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界定(CY/T174-2019)》,为治理期刊领域的学术不端问题提供了规范性依据;同年,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明确要求建立论文作者及期刊从业人员诚信体系,完善学术不端行为预警查处机制。现在基本已经达成共识,近400个期刊都已明文刊登了不准由“第三方”代写、代投论文、修改论文实质性内容,不准提供虚假同行评审人信息,不准违反论文署名规范等相关内容。

在学术期刊领域,在相关文件出台前,根据张晴等对中文学术期刊撤销论文的研究,CNKI 数据库检索出的撤销论文自2007年至2012年逐年上升,并在2012年达至顶峰。然而,在相关规范文件出台、科研诚信制度体系日趋健全下,学术不端行为虽有明显降低,但还是层出不穷,并且随着时间推移,学术不端的行为大多不会直接表现出来,而是逐渐演变得表现不明显。因此,对学术不端的认定体系需要不断更新完善,科研诚信的思想需持续贯彻,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相关教育的工作力度要继续加强,对于学术不端的行为也要继续加强查处力度。

在了解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还应让学生知道学术不端行为的界定和具体表现。学术不端行为包括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捏造事实;伪造注释;没有参加创作,却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署名;未经他人许可,不当使用他人署名;违反正当程序或者放弃学术标准,进行不当学术评价;对学术批评者进行压制、打击或者报复;买卖代写论文、一稿多投;滥用学术权利和荣誉、学术泄密、实验违规等。

更应让研究生清晰界定不明显或“打擦边球”的失信行为。例如:“隐性抄袭”“自我抄袭”等新型学术不端的表现。隐性抄袭是在他人学术成果没有上传到期刊网之前,盗用或抢先发表,抄袭核心观点,只是换个表达方式,采用另一种说法,还有跨语种翻译、抄袭公式或图表等。这种方式相较于直接抄袭他人公开发表的学术观点的“显性抄袭”而言,无法被学术不端系统检测出来,难以有证据证明存在抄袭。自我抄袭是将重要数据进行拆分、重新组合进行“二次创作”后产生新的论文,或者“换汤不换药”将论文进行修改后一稿多投的行为。如果期刊编辑审核不到位就容易被“浑水摸鱼”,这类行为一般审查起来比较困难,通过系统检测也难以发现,因此缺乏一定的公正性。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讲述学术不端行为案例,从思想层面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杜绝科研不端行为的出现,严格规范研究生的学术行为,从点滴之处培养学生的学术诚信。

二、分析学术不端成因,建立约束机制

造成学术不端的原因,究其根本是个人受自律和他律约束的程度太低。“他律”体现在如今日益完善的问责机制、检测学术不端的各种系统和软件、法律法规的约束及社会舆论的监督;但“自律”主要在于个人道德修养的程度和思想觉悟的高低,对于科研的认知和坚守自我的意志力。针对不同的诱因,采取不同的应对管理方式,从而在各个层面建立起约束机制。

(一)教师层面

对于研究生导师而言,如果对相关规范文件学习的系统性不够,没有吃透和领会文件精神,思想深处没有足够重视,自然也就很难贯彻落实到自己的学术研究和教育教学工作中。各种各样的违规交易和隐蔽的学术不端行为一旦没有被查处,侥幸逃脱,就会对教师的信仰和意志力产生巨大的挑战,从而对其行为规范产生影响。教师一味追求职称晋升后带来的精神利益和丰厚的物质报酬,使其忽视了学术行为规范、学风教育的重要性,往往只在乎结果、不注重学生的培养过程。当发现学生存在学术不端的行为时,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没有及时引导;有更甚者抱有侥幸心理,带头效仿那些没有被查处的学术不端行为。

因此,教师针对以上原因,应仔细分析吸取教训,以身作则、立德树人,为研究生科研诚信培养树立模范标杆。坚决抵制抄袭、剽窃、搭学术便车、钱权交易等学术不端行为,坚决抵制将他人劳动成果占为己有、没有实质性的贡献却不适当署名、让第三方代写著作或购买专利,以及弄虚作假发放劳务费、咨询费套取科研经费等不端行为,营造科研诚信氛围。

(二)研究生层面

就研究生层面而言,高等院校研究生群体学术不端现象日益突出。研究生入学动机“功利化”是近年来导致学术不端现象滋生的最大诱因,很多学生读研不是为了学习知识、培养科研思维和能力,只是为了获取“文凭”以便找工作。另外,教育教学评价方式单一,仅仅通过毕业论文来评判学生的培养效果及是否具有毕业资格,使得部分学生为了毕业“铤而走险”。再者,研究生招生规模逐年扩大,教育教学资金投入永远赶不上招生的规模,有些研究生不愿意继续依靠父母,除了学习实验之外还要花心思做兼职挣外快维持生活,使其没有把百分百的精力投入到科研中,最后只能敷衍了事地出成果,当难以完成要求时则容易走上学术不端的道路。还有,导师监管不到位。现在的高校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还要承担科研指标的压力,因此,缺乏精力监管和约束学生,当学生出现类似学术不端的不当行为或失当的边缘行为时,没有及时制止、批评教育,学生就容易产生侥幸心理。

研究生阶段是学习科研思维、提升科研能力的重要时期,研究生要自觉养成恪守学术道德的行为规范。近年来随着国家和社会各界对科研诚信的关注和重视,各大高校都开展了相关的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工作,但是效果却不显著。这就要求高校的研究生导师从细节做起,在日常教学中用典型案例示范教学,传达创新的理念,生动形象地教导研究生,培养科研兴趣;教师也应言传身教,不断增强研究生的价值观、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同时还应丰富学业评价的方法和形式,采取多维度的考评、综合评价研究生教育培养水平,而不是单靠毕业论文来评价。

总之,分析学术不端行为成因,在日常教学和指导过程中,教师和研究生针对这些产生原因,要共同强化学术诚信意识、抵制学术不端行为和遵从问责机制,提升自我约束能力。

三、抵制学术不端行为,营造诚信氛围

坚决抵制学术不端行为,加大惩罚力度,增强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和严肃性,提高科研人员对科研事业的敬畏心,提高学术不端行为的违规成本。我国目前对于学术失信行为的惩罚力度过轻,对待大多数违反学术诚信的行为只是批评、通报,对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的稿件也只是执行撤回、退稿等,违规成本过低,建议制定更加严厉的法规制度,甚至将惩治学术不端行为的相关准则列入法律,情节严重者依法处以刑罚。这样一来惩处力度加大,自然就遏制了抱有侥幸心理、想走捷径的人学术不端行为。

定期更新、完善学术不端的检测机制,根据形式的演变与时俱进,不断完善检测的方法。建立健全学术诚信体系,对于捏造数据、虚报样本量、篡改数据、图像造假、虚假同行评议、不当署名等不易被发现的学术不端行为,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例如:明确期刊对于图像及原始数据的要求;充分借助软件筛查对图像的复制、旋转、删除等加工行为;提供科技期刊的利益冲突声明范本,保证同行评议的客观性、公平公正性;加强对专家研究背景与研究履历等信息的审查并对评审专家进行指导和培训,提高专家的保密意识,严禁专家盗用审稿内容谋取不当利益。

除此之外,国家应该增加对科研的资金投入、加大对研究生和科研人员的扶持力度。对于科研机构的资金支持力度在合理的基础上予以增加,增加财政拨款,为科研人员一心一意做科研保驾护航。加大对研究生的扶持力度,尽量使教育投入与招生规模成正比,保障学生的基本生活,同时也能让学生感受到国家对科研的重视,让其对科研事业的前景树立信心。

抵制学术不端行为,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首先是个人,无论是教师、学生还是其他科研人员都要认真学习相关规范文件,对学术不端、学术不当、学术失当的行为有清晰的界定,并且始终保持对科研工作的敬畏感,坚守初心、自我约束。其次是社会、媒体等各界力量通力合作,坚决抵制学术不端的风气,提供独特的“监督体系”,发挥其不可替代的监督作用。最后是国家层面。学术不端行为会给科学界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甚至会阻碍科学研究的进展和科技创新的发展,因此相关部门需要更加重视,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惩治力度,同时也给科学研究给予更多的帮助和扶持。

总而言之,对于研究生学术诚信的培养,教师承担着重要且主要的责任,因此要求高校教师在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的前提下,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改进研究生教育的方式方法;时刻警醒学生,起到监督作用,引导学生建立学术诚信的思想,不断改善高校的学术风气,营造良好的教学和科研氛围。希望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使研究生在实现“教育兴国、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中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