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3期·海洋强国背景下涉海高校海洋专业教学改革——以宁德师范学院为例

2023.01.11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33期

周 莉,韩坤煌

(宁德师范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闽东水产品精深加工福建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福建 宁德 352100)

海洋不仅蕴藏着丰富的生物、油气、矿产等资源,而且对经济发展、交通运输、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位于西北太平洋沿岸,拥有1.8万千米海岸线,300万平方千米的“蓝色国土”,因此,保护、发展、管理海洋对我国至关重要。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部署,将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提升为国家重点发展任务之一。国家“十四五”规划建设中进一步明确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战略目标。海洋强国是指在开发海洋、利用海洋、保护海洋、管控海洋方面拥有强大综合实力的国家。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21世纪,人类进入了大规模开发利用海洋的时期。海洋在国家经济发展格局和对外开放中的作用更加重要,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角色更加显著,在国际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竞争中的战略地位明显上升。建设海洋强国是我国21世纪的伟大构想和长远目标,实现我国从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的转变,培养海洋人才是重点。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而海洋事业作为科学技术密集型和人才密集型事业,亟须培养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覆盖面广的海洋人才队伍。因此,我们必须把人才培养作为建设海洋强国的第一要务。涉海高校是汇聚海洋人才的要地,也是科研创新的高地,为海洋事业发展和海洋强国建设提供人才保证。全国目前至少有70所涉海高校,各涉海高校必须肩负起海洋专业教育使命,紧扣时代脉搏,深化改革,培育海洋事业接班人,推动海洋事业的发展。

宁德俗称闽东,东临台湾海峡,海岸线长度1046千米,位居福建省各市之首,占全省海岸线总长的27.88%,海域面积4.46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海洋面积的32.79%。闽东海域位于东海与南海交界处,是闽浙沿岸流与台湾暖流、南海水的交汇处,海域深度变化梯度大、四季分明,汇集了适应不同温、盐等环境的海洋生物,常年水温10℃~28℃,是我国重要的海洋生物繁养海域,具有独特的水产资源优势。宁德拥有海洋生物600多种,盛产大黄鱼、对虾、石斑鱼、二都蚶、蛏等天然水产品。由于水产养殖规模化生产,宁德被授予“中国大黄鱼之都”“中国南方海参之都”“中国鲈鱼之乡”“中国海带之乡”和“中国紫菜之乡”等称号。宁德师范学院作为闽东唯一的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高校,以“为地方发展服务,办人民满意大学”为办学宗旨,立足于自身特点和闽东的资源优势与发展潜力,设立了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下面根据海洋强国建设要求,以宁德师范学院为例,对涉海高校在海洋专业中的教学提出几点改革建议。

一、提高学生的海洋意识

海洋意识是指国民对海洋知识、海洋现象与规律、海洋作用与价值、海洋开发与保护等方面的认识和情感。目前,某些涉海高校大学生仍存在海洋意识薄弱等问题。学生对于海洋基本概念和常识性问题认识模糊不清,尤其是涉海高校中非海洋专业的学生,大多不清楚领海、内水、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公海等概念,不了解海岸线长度、海域面积、四大洋等海洋常识。因此,涉海高校亟须采取相关措施,促使所有学生广泛了解基本的海洋知识,提高海洋意识。

另外,学生对海洋意识教育内容掌握不够全面。海洋意识教育应该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海洋与人类、领海与领土、海洋与海权、海洋与环境、开发海洋与建设海洋强国之间的内在关系,培育海洋国土观念和海洋主权意识,树立海洋国土安全忧患意识和责任感,提升保护海洋环境和建设美丽海洋的自觉性,增强建设海洋强国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相应地,教育内容应该涉及海洋资源与环境、海洋经济、海洋政治、海洋军事、海洋社会、海洋文化与海洋管理等各个方面。目前,宁德师范学院在海洋意识提升方面只开设了“海洋管理概论”“海洋法”等较少涉海综合管理性课程,还有部分非“海洋”命名的涉海专业在海洋意识课程设计上还有所欠缺,需要进一步加强。

最后,学校在海洋意识宣传方面有所欠缺。海洋意识的培养需要渗透到学习、生活、娱乐休闲的各个方面。学校应加大海洋意识内容的宣传,不仅在校园投放宣传手册,还要利用宣传栏对海洋知识进行普及。此外,学校可以适时、适当开设海洋主题性讲座,增强对大学生海洋意识的培养。同时,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多参加保护海洋的社会公益性活动、参观海洋馆,不断增强自己的海洋意识。

二、组建专业的海洋师资队伍

海洋强国建设关键在于人才,而人才培养关键在于高校教师。组建一批具有海洋情怀、海洋专业知识渊博的师资队伍是建设海洋强国强有力的保证。然而,目前涉海高校的海洋师资队伍建设比较滞后。比如,宁德师范学院海洋系教师大多从事鱼类、蟹类研究,缺乏贝类、藻类研究领域师资力量;研究方向大多为海洋生物的养殖免疫、营养、发育,缺乏海洋生态、海洋化学、海洋环境保护等方向研究,整体研究比较有局限性;从事海洋专业教学的教师数量不足,缺乏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的教师;部分教师知识结构偏颇,一线生产技能和经验不足,尚未完全满足培育高水平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办学目标的要求。因此,需要建立一支满足海洋专业教育要求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加强师生生产技能培训,满足大学生海洋专业教育的需求。首先,在现有的条件下,继续引进各地海洋优秀人才,使师资队伍的数量尽量满足开设海洋专业课的要求;其次,不断提高海洋专业教师的知识储备,与时俱进;再次,加强产学研用,要求教师积极参加宁德地区海洋产业生产技能服务,促使教师在生产服务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努力将科技论文写在闽东沿海大地;除了课堂教育手段外,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社团、社会实践及文化活动等渠道完善课程结构,形成全方位、立体式的海洋专业教育体系。

三、建设多功能的实践教学平台基地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出真知,海洋就是这样一门学科。海洋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需要在大量的实践中才能培养优秀的应用创新型人才。教学平台及实习基地的建设,是进行实践教学的重要保障,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目前,宁德师范学院建设了国家级海西海洋特色生物种质资源与生物制品开发公共服务平台及闽东水产品精深加工福建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主要以海洋食品的精深加工为主。基于闽东水产大市资源优势,需开发和收集闽东海洋生物种质资源,并保存特色海洋种质资源,实现种质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健全闽东特色海洋生物(鱼、虾、贝、藻)繁殖发育调控技术;开发新的繁育技术及养殖方法,建立集水质检测、尾水处理、疾病防治为一体的新型绿色养殖模式,为闽东地区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水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奠定基础,有助于促进学校海洋专业与学科发展,提升学校涉海领域科研实力和服务地方能力,助力海洋强国建设。结合福建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省目标,亟须采购海洋专业所需的仪器设备,建设和完善海洋水产实习实训基地及闽东特色海洋生物繁育与种质资源保存利用平台,打造更高水平的多功能海洋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基地,让大学生置身于浓厚的海洋教育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大学生的海洋意识,增强其专业技能,达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四、产学研相结合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化,培养具有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除了实践教学平台基地建设外,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方式是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人才培养必须紧扣地方产业发展需求,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让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生根。作为地方性高校,要加强与校外水产养殖、海洋食品加工企业对接,让学生亲身经历一条鱼如何进入餐桌,并利用自身所学,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产学研相结合不仅是进行实践教学的重要保障及科研成果转化落地的重要途径,也是学校与社会、行业互动的纽带。宁德师范学院作为省属地方高校,已经与宁德多家水产龙头和高新技术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共同开展相关海洋产业课题攻关。同时,学校每年选派10人以上海洋教师作为省、市、县科技特派员服务闽东海洋产业,服务区域已实现宁德蕉城、霞浦、福鼎等闽东主要沿海县市全覆盖,鼓励广大师生切实投身闽东海洋产业技术研究。今后,高校需要更加广泛地接触地方企业,更加了解地方企业的状况和发展需求,创新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办班模式,积极引进企业高级管理和技术人才进校联合培养海洋专业学生,实现更加有效和便捷地为企业培养适用人才,促进本校海洋相关学科办学质量提高,提高海洋专业学生就业率。地方涉海高校只有把研究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才能更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服务地方,带动区域发展,助力闽东特色乡村振兴。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第一天职,培养具有浓厚爱国主义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每一位教师的神圣使命。各涉海高校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树立自觉的海洋主权意识、海洋忧患意识、海洋环境保护意识,增强保护海洋和建设美丽海洋的自觉性,加强海洋专业技能培训,进而提高建设海洋强国的能力。同时,组建和完善专业的海洋师资队伍,完善海洋专科教学体系,努力建设完善多功能的实践教学平台基地,走产学研用相结合的道路,为国家培育一批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过硬的高水平海洋专业人才,为实现海洋强国的宏伟目标贡献宁师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