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28期·新工科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的探索——以食品类专业为例

2022.12.06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28期

肖贵平,肖雨薇,曾绍校

(福建农林大学 食品科学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新工科”建设加强了现有工科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也促进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将创新创业教育与“新工科”人才培养有效结合起来,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大学生人才培养的整体结构和全过程。因此,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体系,积极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从而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和人才成长环境。

一、“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对高校专业教育的思考

“新工科”不仅包括近十年来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如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以互联网和工业智能为核心的工科专业,还包括利用信息技术、智能技术、机器人等用于传统工业方法升级改造的工科专业。它注重信息通信、电子控制、软件设计等前沿技术与传统工业技术的紧密结合,强调学科的实用性、交叉性与综合性。

(一)“新工科”建设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

“新工科”建设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综合性工科人才。“新工科”人才培养需要通识教育、学科交叉和跨界培养,培养的人才要具备跨时空的思维能力、跨文化的交流能力和跨学科的终身学习能力。随着“新工科”建设的逐步实施,原来的专业知识要升级换代,催生大学教育教学模式不断转型升级。为应对新时代的变革,将会有更多的高校加入积极探索和深化改革的队伍中,有利于高等教育的创新,着重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具备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工程科技人才,为“新工科”人才的培养创造条件,从而推动国家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交叉融合、跨界培养是“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今后的专业人才将是“学有专攻,多专多能”。

(二)“新工科”建设对专业教育产生重要影响

“新工科”建设为创新创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带来了更多的创新创造和就业机会。以人工智能、移动通信、物联网、区块链为主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引导人才需求结构与培养规格发生根本性变化。举例来说,近年来信息智能技术逐渐在生产制造、物质流通、自动驾驶、金融、商业、医疗、教育等领域有了重要应用,已经引发了产业结构的深层次变革。随着“新工科”的发展,行业会发生进化,知识的执行者将由智能机器人代替人类。信息智能时代凸显了教育的价值,也让人们重新审视教育。专业教育不再为行业培养操作人员,而是遵循本质,重点培养“思考者”,强化培养受教育者的批判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与创新创造能力。因此,未来专业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创新型、研究型、设计型的复合型人才。

信息智能时代对技能的需求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程式化的、重复性的、仅靠记忆与练习就可以掌握的技能将被机器人取代,那些最能体现人的综合素质的技能才是最值得培养和学习的技能。信息智能技术不仅是一项技术层面的革命,未来也必将深刻影响教育改革,信息智能技术将与教育不断深入融合,正在教育领域进行大胆尝试。信息智能技术对高校专业教育也将产生影响,高校要与时俱进,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开展专业教育改革,积极探索信息智能技术时代专业教育创新发展的新思路。以食品类专业为例,食品工业是重要的支柱产业和保障民生的基础产业,食品专业人才需求体量巨大。信息智能技术将促使大量传统制造业从业人员失业,用智能机器人替代人工,开始深刻影响食品行业,给食品行业带来巨大的变革,这将是一个趋势。比如,未来的营养师就是一个可能被颠覆的工作,可以通过面部扫描分析一个人的疾病和营养需求,也可以通过扫描食物测算营养成分。未来可能不需要营养师,因为机器有可能比人做得更好。而在食品类专业中创新创造和监管相关的技能,今后不会被机器人所替代,是信息智能技术短时间不能取代的。

二、高校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的意义

新时代迅猛发展的科技正在改变,或即将极大地改变专业教育教学的形态样貌、策略途径、方法手段,推动高校教书育人模式不断改进与提升。通过专业教育,可进一步激发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和专业技能的提高,激励学生潜心钻研,树立良好的专业精神,立志掌握一技之长。创新创业在某种程度上是领导创新和开创新事业的广义概念,是以创造性的精神和能力成就事业,已成为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创新创业教育已越来越重要,高校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综合素质,激发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挖掘学生潜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这是目前深化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

为适应行业企业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有效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我们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结合专业知识,引导大学生创新创业,把创新创业理念融入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人才培养全过程,切实提升工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将创新创业与专业课程学习、科研工作、实践教学相结合,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充分挖掘专业教育中的创新创业元素,将创新创业元素融入课程体系,可有效调动大学生勤奋学习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效果。同时,深入推进教学改革,鼓励和引导学生接受并广泛参与创新创业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接受创新创业意识的熏陶和专业知识的培训,强化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契合度,推动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以“新工科”建设为引领,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对于培养和造就适应未来激烈竞争的创造性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是培养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的有效途径,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导向性,有利于发挥学科专业优势,结合专业学习,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技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合理规划创业就业之路,成就出彩人生,对学生全面发展大有裨益。

三、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的路径

如何进一步开展实施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和推动人才培养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一项面向全体师生的重要任务。高校要注重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从传统的“批量”教育转变为“个性化”“定制化”教育,促进学生高水平差异发展,培养和造就拔尖创新人才。通过不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和运行机制创新,可积极探索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的路径,具体措施如下。

(一)更新教育理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高校必须紧跟时代需要,推进工科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具有开拓精神、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高素质人才。坚持“以生为本、协同育人”基本导向,健全教育评价体系,通过跟踪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收集和分析社会反馈的信息,推动课程教学和专业教育的持续改进。高校不仅授学生以“鱼”,更重视授之以“渔”,通过更新教育理念,明确人才培养方向,将改革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融入专业课程,深挖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特质,结合工科专业知识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

(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完善的教学计划

预测未来人才需求和发展趋势,高校不断适应社会需求和学生全面发展需要,实施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制订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合理设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专业培养计划里有创新创业学分的规定,构建集专业技能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于一体的教学体系。专业教育要强化创新思维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不断提升学生不被信息智能技术替代的能力,避免过分强调书本上的专业知识,压缩理论课程教学学分,减轻师生的课业负担,给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提供充足时间。同时,着重强化实际运用知识的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以食品类专业为例,面对这种趋势和变革,全面推进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工作,需要对未来的食品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以及课程设置做一些调整,进行分类培养。今后,很多工作会被取代,学校不用再教那些会被取代的技能,所以要针对今后的这种趋势进行调整。培养方案准备分为三个方向,主要是围绕创新创造和监督管理来进行:第一个方向是食品科学,主要培养基础科学研究人员,主要是针对考研的学生;第二个方向是食品工程,主要培养研发工程师和工程管理人员,包括创新创业创造和管理;第三个方向是食品监管,主要是培养企业品管工程师,以及通过考公务员、考事业单位,成为监管机构人员。

(三)构建“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

专业知识在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要重构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各门课程教育育人功能,形成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专业特色鲜明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体系。一是优化课程设置,纳入通识教育来普及创新创业知识,启发创新创业意识。除开设创新创业公共选修课程外,还应积极开设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课程。二是将创新创业教育植入专业课程,将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创新创业训练和实践等引入专业课程体系,并不断改进完善。三是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更多地接受完整的专业实践锻炼,在注重实践训练的基础上强化创新创业教育,不断提升学生综合应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创新创业的能力。

(四)改进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手段

高校要大力推动专业教育教学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的紧密融合,实现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手段,采用智慧教学、线上线下融合、虚拟仿真技术等多种教学方式,主动挖掘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加大专业课程中融入创新创业元素的力度,挖掘出创新创业元素可融入的知识点以及融入方式。优化课程内容,将最新科技发展成果、行业企业动态等内容引入课程,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通过项目驱动、问题启发、案例模拟、翻转课堂、微视频制作等方式开展实践性互动式教学,可从思想上深入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欲望和灵感,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广泛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在创新创业实践中巩固专业知识,在接受专业教育中提高创新创业能力,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比如,在食品专业导论课程中,结合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可有效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和创新创业意愿。专业课程内容强化专业知识点在现实生产过程中应用场景的再现,并将实际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引入课堂,培养学生依托专业知识进行创新创业的潜质和能力。

(五)加强“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配齐专门力量,加强具有专业特长和创新创业指导能力的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水平。一是教师更新和提高自己的知识体系与学术水平,强化信息智能技术等相关知识,改变原有队伍专业结构,招聘有“新工科”背景、能运用新技术解决专业问题的教师。“教学机器人”将成为教师助手,可以协助开展辅助性或重复性的工作,将逐步启用“教学机器人”开展专业教育。二是鼓励专业教师加强“产学研创”的合作历练,多方位加强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培养,选派青年教师到大中型食品企业挂职锻炼,广泛开展社会服务工作,促进科技成果孵化和产业化发展,不断提高创新创业指导能力。三是健全激励机制。完善教师职称评聘、岗位和绩效考核评价制度,制定适宜的师资评价标准与教师发展机制,将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项目竞赛获奖作为业绩考核指标,把企业专业实践经历作为职称晋升的必要条件。四是聘请一定比例的行业企业界专业人士为校外创新创业导师,组织开展各种讲座、技能培训、实践等活动,共同承担学生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指导任务。

(六)创建“校内+校外”的实践综合平台

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不断满足工科专业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实践的需求,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战环境。一是搭建竞赛平台,以赛促创业。以竞赛为载体,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兴趣,积极开展各类创意设计、科技创新、创业计划竞赛等赛事活动。二是加强高校科技创新基地、专业化众创空间、创业孵化基地等服务平台建设,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第二课堂活动,开展各类创新创业项目实践锻炼。三是加强创新创业学院的建设,探索开设“创新创业管理”“技术创业”“金融创业”等方向的第二学位专业,与商科课程相辅佐,使学生具有更广泛的商业知识。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到创新创业学院辅修第二学位,通过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交流、培训,毕业时可获得双学位。四是加强有利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校外实践平台建设。强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有效促进专业实践教学与创新创业相结合。

结语

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福建农林大学重点从修订培养方案、改进教学方式、创建实践综合平台等方面着手,充分利用校内外教育教学资源,着力解决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努力探索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的新路径,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在培养“有创意、敢创新、能创业”人才和推进高校创新创业工作方面取得较好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