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27期·基于新发展理念的财经类学科教改

2022.11.01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27期

[关键词] 新发展理念;财经类学科;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 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政府隐性担保、债券市场摩擦与中国信用债券定价”(71803018)

[作者简介] 刘津宇(1989—),女,山东烟台人,经济学博士,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金融学、投资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27-0053-04 [收稿日期] 2021-11-11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鲜明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到2035年要基本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的“美丽中国目标”。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从“重速度”步入“求质量”新发展阶段的重要使命。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改革的落地急需与时俱进的理论研究、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略予以全面支撑,而专注于培养经济金融类高精尖的财经类高校是推进经济与社会、环境效益协调发展的“主战场”。

推进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类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结合点,其所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家国情怀,契合高校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人才培养宗旨,是落实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的重要渠道。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强调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意义,要求“加快构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实施时代新人培育工程”。

基于这一背景,本研究着眼于十六字的新发展理念中的绿色发展,以兼顾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ESG概念作为落脚点,系统地回顾财经类高校课程体系的不足和缺口,介绍如何在教改中系统地纳入这一可持续发展思路,带动学生认识企业如何履行社会责任,追求可持续发展并兼顾经济与社会效益,强化课程思政建设,并与我国经济发展远景目标形成良好的呼应。

本研究从高校课程建设维度和厚植我国经济发展优势而言,都具有必要性和创新性。从微观层面,本研究打破了财经类高校经济金融类学科难于挖掘思政元素的困局,化解了学科依托西方经济学体系而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土不服”的困境。从宏观层面,站在我国“十四五”新征程的历史节点上,面对后疫情时代国际经济局势的巨大动荡,兼顾环境、社会和经济效益是推动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研究针对高校教学体系改革的探索,有助于为我国从战略维度实现转型提供人才储备与智力支持,具有现实意义。

一、财经类课程教改的思路与方向

财经类学科与国民经济发展、制度变革和经济转型联系紧密,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理应以“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为指引展开教改活动。长期以来,财經类学科建设一方面缺乏与时俱进的时效性,另一方面在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方面比较薄弱,与课程思政的目标和基本思想存在脱节。经济金融类学科建设相对陈旧,尚未系统性地纳入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相关前沿成果,实际上落后于国家战略和政策实践;财经类课程教改中对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融合也处于摸索前进的过程中。

将新发展理念纳入财经类学科教改,纳入新发展理念中的“环境效益”“可持续发展”等相关元素,贴合国民经济发展的切实需要,有助于夯实学生“专业基础+前沿理论”,引发学生对于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关系、财务绩效与ESG绩效利弊权衡的批判性思考。通过隐性教育、“春风化雨”的方式将思想和价值引领带入专业课教学,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家国情怀。

二、新发展理念融入财经类课程体系的路径与对策

(一)新发展理念融入财经类课程体系的切入点

本研究以强调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及相关领域科技创新的ESG理念作为切入点,探讨如何在财经类院校的课程思政改革中融入新发展理念,推动人才培养综合素质的提升。

财经类学科的核心关注点是社会活动的单元细胞——企业。ESG理念立足于约束企业行为,强调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关心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是新发展理念与财经学科间的一个理想的桥梁。ESG是三个核心概念的首字母缩写:Environment(环境),Social Responsibility(社会责任)和Corporate Governance(企业治理)。联合国责任投资原则组织将其作为国际社会衡量各个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三个核心指标,ESG理念逐渐受到了国际社会各利益相关者的普遍关注[1]。近年来,我国国内企业、金融机构和管理部门普遍提高了对ESG的关注度,依托这一理念展开了多方尝试[2,3]:在城市、农村治理中引入ESG理念[4,5],企业与银行也在逐步推出、完善ESG年度报告等[6,7]。截至2020年年中,沪深300成分股中约86%的企业发布了相对完整的ESG报告。香港交易所从2016年起要求上市公司发布ESG报告,并强化了信息披露要求。近年来关于ESG理念的学术研究层出不穷,ESG投资理念在基金、资产管理等业界也受到重视与认可,成为主流投资理念之一[8,9]。

传统的财经类课程体系中存在专业课教学、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转化及道德内化的脱节问题:学生往往形成经济世界是“冷冰冰”的错觉,认为经济人利益和企业收益最优化是经济活动的根本原则,而忽视企业责任、生态、可持续发展因素,这也正是财经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ESG理念与传统经济学概念有三方面异同:首先,从经济发展目标来看,二者都强调政府、企业和个体的互动,而传统经济学理论认为供求、价格、市场竞争和风险机制引导要素的优化配置,政府扮演“看不见的手”的角色。ESG理念则打破了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绝对性,强调政府引导市场和企业关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生态效益纳入经济主体的决策函数中,使经济效益最大化与环境生态效应最大化两个目标之间形成良好的平衡。其次,从金融市场的角度,传统的金融市场理论认为有效市场中风险资产依据其承担的系统性风险获得补偿,而ESG投资理念将可持续发展因子、绿色评级和企业社会责任因素纳入资产定价中,形成ESG溢价。最后,从公司治理维度,传统理论强调财务收益最大化的单一目标,而ESG理念强调企业关注非财务信息,注重经营模式与目标的多元化、环保信息披露和节能减排等方面的创新活动。

(二)教改案例:ESG导向下的金融课程教改设计

笔者以公司金融课程与ESG理念的融合为例,具体介绍新发展理念下课程教改路径和解决方案。公司金融课程是财经类高校经济、金融类专业的核心必修课,授课对象为大二、大三学生。该课程以金融市场为运行环境,关注公司上市、投融资、兼并收购、退市等活动。该课程为学生未来从事企业经营、管理和投融资活动及深入参与资本市场提供专业积淀。

传统的公司金融课程教学以企业价值增加和股东权益最大化为根本目标;企业的经营决策、现金流规划皆以收益最大化为根本动因。然而,随着全球各国对于资源枯竭、生态破坏和环境问题的关注日益加深,企业在传统的财务报表项目之外对环境和社会负责,将可持续发展因素纳入决策函数,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的共识。因此,公司金融教改中融入企业社会责任元素,不仅是对于课程内容的丰富和完善,也有助于实现智育与德育有机结合。具体可选取的切入点包括以下几方面。

1.企业绿色评级体系的构建。首先,向学生介绍绿色评级体系的主要内涵、结构框架和涵盖的风险维度,鼓励其主动了解国际评价体系的具体模块设计、指标制定及未来发展方向。其次,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针对MSCI1 ESG系列指数、英国富时FTSE4Good2系列指数、Bloomberg ESG指数等,以及中国中证指数中心发布的中证ESG指数,进行研讨和对比分析。借助课堂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带动学生辩证性反思该评级体系在中国国情下的适用性,探索适合中国的评级体系,思考如何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价值的“双赢”。

2.企业绿色信息披露。公司金融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章节是企业财务信息披露质量、信息不对称与公司价值。传统课程关注企业财务信息的分析和预测,而对表外信息、非财务信息的关注度较弱。教改中,应采取适当方法引导学生接触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并形成直观感知。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探讨“良好财务绩效+不良ESG绩效”(GBFE)和“良好财务绩效+良好ESG绩效”(BFGE)状态下的企业估值和成长性,形成学生对于ESG信息披露重要性的认知。

在教学过程中尤其应注重企业绿色信息披露与中国的资本市场现状和监管规则的兼容性。如《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南》将突发环境事件首次纳入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细致规范了上市公司强制环境信息披露机制等。学生在研讨法律法规过程中,不仅掌握政策发展和市场改革动向,也深入认识企业在生态保护和社会责任方面信息透明化的义务与责任。

3.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与融资成本。针对公司金融课程中的企业融资章节,在介绍传统的股权、债权融资成本的基础上,拓展到企业社会责任履行这一要素,更新学生关于企业融资成本决定因素的认知:一方面,外部投资者一般认为社会责任履行水平较好的企业,其资源节约、员工效率和可持续性发展能力较强,带来融资成本的下降;另一方面,企业社会责任绩效体现了企业针对所有利益相关者(而非仅针对股东)的整体利益关注度,向外部投资人释放了积极的信号,从而改善融资环境,降低融资成本。

本部分的教学设计最终落脚于企业协调、绿色、开发、共享的发展理念的形成,为学生未来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奠定专业基础、培育良好的职业精神。

(三)教学方法设计

1.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可以促使学生形成对于新知识、新概念的直观感知,鼓励学生主动思考。通过小实验、小竞赛设计和相关案例文献研读,让学生“身处其中”,以我国环境与资源枯竭较为严重的省份和地区的企业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如何采用PPP等模式改善产业发展,并借助于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产业基金等,带动地方企业主动参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

2.实践教学法。摒弃传统的金融学讲授中固囿于理论模型推导而对经济世界过度抽象化、片面化而“双脚离地”的问题,鼓励学生参与实践,将社会调研、走访等形式获取的资料进行整合,结合时代背景透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关于环境、资源、气候等方面的诸多隐患和可行的解决路径,引导学生接触新发展理念在推动地区绿色可持续发展和城乡综合治理中的可行性及在推进中国企业发展模式变革方面的可行性。

3.翻转课堂和启发式教学。通过翻转式教学,促进学生对于传统理论课程中所学知识的主动反思,激发学生对前沿理论的兴趣。通过课堂展示、情景教学、角色扮演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灵感,在这个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在意识层面确立大学生作为经济社会主体的主体性意识和社会责任观念。

结语

我国经济新发展阶段所面对的环境、资源和气候等诸多问题,对高校财经类学科改革提出了新的考验。本研究立足于新发展理念中的绿色环保发展要求,以ESG概念作为切入点,具体设计了教改中有机融合新发展理念的方案,旨在夯实学生专业能力的基础上,引发学生对于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之间关系、经济学中“理性人”目标和政府、市场之间关系的辩证思考,在职业生涯中形成正确的思想立场和职业理想。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以新发展理念为引导的财经类高校教改,是现阶段我国高校財经类学科建设的重点之一,也是响应我国课程思政建设的可行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