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25期·“三教”改革背景下实训课教学效果提升探索

2022.09.19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25期

[关键词] “三教”改革;少工位;实训课;提升教学效果

[作者简介] 赵光明(1971—),男(白族),云南永胜人,昆明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通信电源、通信工程制图与CAD、移动通信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25-0073-04 [收稿日期] 2022-03-18

一、“三教”改革与实训的关系

2019年,教育部、财政部发布《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提出“组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探索教师分工协作的模块化教学模式,深化教材与教法改革,推动课堂革命。”[1]教师、教材、教法改革(以下简称“三教”改革)是高职教育改革的基础性工程。在“三教”改革背景下,各职业院校对教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教学资源开发。2019年1月,《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规定:“职业院校实践性教学课时原则上占总课时一半以上,顶岗实习时间一般为6个月”。专业课尽量组织与企业生产岗位需求匹配的实训教学,增加实训课时,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达到优良教学效果,从而提升学生就业信心,为就业打下坚实基础。对于职业院校来说,各专业结合实训设备和企业行业岗位技能需求尽可能开展实训,减少了理论教学,增加了操作。学生对设备和技能有了切实的体验,将技能练习娴熟、将职业素养培植于心,可以提前适应职业场景,有利于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前景和学生能力的提升。

二、实训课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

(一)少工位数与学生人数的矛盾

各职业院校都存在建设实训基地资金缺口问题,不可能购置很多套价格昂贵的实训设备来匹配学生人数。很多设备集成度比较高、占用空间小、开放空间小、操作空间小、工位数量少,如果某个工位有一个学生操作,其他學生就只能观摩,且顶多只能有4~5名学生观摩讨论,多数学生没有机会实践操作,形成了“在岸上看别人游泳”的现象。而一个班往往有40人左右,这就形成了教学需求与现实条件的矛盾,如果没有相应措施,势必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下降与教学困难。

(二)少工位数与有限课时、授课效果的矛盾

工位数少,每次能动手操作的学生有限,若安排不合理,多数学生没有动手机会。轮不到、抢不到练习机会学生会逐渐失去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到结课时,会有什么也没有学到的感受,对所学专业乃至对学校有了负面的看法,不利于学校的声誉和发展。如果仍然沿用常规的课时进行教学,没有特殊安排,则多数情况学生下只能看教师或同学的演示和操作,失去了实训课的意义,很难提高授课效果和学生满意度。

三、实训课教学效果提升的途径

(一)做好实训前导

少工位数实训课对应的课程,往往为理实一体课程。授课教师根据学期授课计划,针对实训课操作设备存在的工位有限、操作内容多、学生练习时间不够等问题,将注意事项、操作要点集中在理论课的后15分钟来进行,以保证实训课的教学时间。这样实训时间相对充裕,每名学生就都有实际操作的机会。学到了技能学习兴趣就能够保持学习效率得到提高,课堂秩序也易于维持。鉴于此,理论课需要精心组织,将简单易懂的内容安排课下自学,课堂上以讲重点和难点为主。除此之外,可以将实训课对应的指导文档、预先录制的操作视频或上届学生操作视频上传到超星学习通,让学生对即将操作的内容提前观摩学习,有利于减少正课时的试错、纠错次数,进一步节约时间,提高效率。

(二)分组分批、错时操作

对于大班额(以40人计)班级,采用操作演示和观摩教学、随机点名操作的方法来开展教学,效果往往不好。一是学生没有体验到练习过程;二是因为人多,视线有遮挡、听觉有杂音,观察不够仔细,听得不够真切,动手时找不到切入点或者操作频繁出错,教师再做点评或者纠错又耽误了时间。分组分批操作可以解决以上问题。将全班分为两个大组,一组随教师学习本次实训课内容,另一组复习练习上一次的实训内容,试着完成本次实训课预先发布在学习通上的作业,一节课后两组互换;而参与学习新实训内容的大组,再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分组,每组都安排练习内容,并将轮换时间设置得尽量合理。另外还应对危险源有提前提示、对误操作有所防范,防止特殊设备导致安全事故,防止设备损坏或者设备不正常,影响后面学生的实训内容。促进分组分批学生主动操作:一是组长督促;二是强调要进行考核。实训成绩在理实一体科目总评成绩中所占权重很大,举出往届学生因不认真实训导致某门课不及格的具体事例加以警示。本次操作如果不占用上次实训工位,则轮空小组可以对上次操作的项目进行强化练习,并尽量将相关操作练习到熟练的程度。

(三)在学生中培养教师助手,让能者带动弱者

由于实训时教师只能顾得上指导一个小组,所以应当在小组内选动手能力、表达与协调能力强的学生当小组长,负责监督每一位学生操作,并做好记录,以免有的学生“不下泳池游泳”;组长还应解答和记录学生的疑问,不能解决的及时反馈给教师;以先进带动后进,以能者带动弱者练习,当好教师助手,带领同学充分利用有限的实训资源,提高时间利用率。为了鼓励能者踊跃当教师助手,教师之前应当做好动员与宣讲。学生当教师的助手一段时间之后,自身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一定会得到提升,人际关系也会得到改善;通过辅导其他同学,能够对每一次的实训内容精准掌握、记忆深刻,因为对知识的掌握,通过教会别人,留存度是最高的。当教师助手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成长会更快,也更能得到教师的关注与赏识,对个人也是一种正向的激励,个人会有很强的成就感,进而增强学习动机[2]。理解了以上几点,每个组都会有学生抢着当教师的助手。教师对那些能力强的学生不管是择优录用、轮流使用,还是分配不同的任务,都能起到“小教师”的作用,可以指导更多学生正确操作、熟练操作。

(四)避免设备误操作和错误设置参数

教师在实训之前,要向学生讲清危险源,防止学生操作时发生意外、设备故障;交代清楚可能发生的误操作,操作练习时小组间多讨论,相互提醒,尽量避免误操作。因为一旦发生误操作,有时不易及时还原到实验环境,影响后续小组的正常操作,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对一些敏感参数强调设置门限,一旦修改引起错误动作或进入不了相应界面,同样会影响各组教学。下课以后,带教老师应当将设备参数、仪表参数设置回退到推荐值或合理数值,以免影响下一组或后续班级使用。

(五)并行排课,减少小组转场时间和组间干扰

实训设备套数少且工位数少,采用分组分批操作时,除了要考虑对轮空组的任务安排,还应考虑尽可能减少轮空组的转场时间。上课开始后10分钟,下一组才从教室来到实训室,如果实训全部完成正好差10钟,就不能按时下课,学生的实践体验就会不太理想。这种情况较多的话学生就会形成自由散漫的习惯。如前所述,让轮空组在实训场地(机房)候场,虽然已经安排阅读本次实训指导文档、练习上次实训内容、做超星学习通作业,但是或多或少与正在进行实训的组互有干扰。所以,为了使学生有效地进行实训,进行了如下调整:排课时本门课与另外一门实训课时相当的课并行排课。例如,实训时,A老师第一节课带现代通信技术1班1组进行《5G移动通信》实训,B老师第一节课带同一个班第2组进行《电源技术》实训,第二节课两组实训内容和小组成员进行互调,从而减少了组间干扰,更易管理督学,学习效果也更好。由于同专业的实训设备一般在同一幢楼,各组转场大大节省了时间,保证了有限的实训时长,客观上也提升了教学效果。

(六)延伸课时专门考核,以考促练

由于大型的价格昂贵实训设备购置数量少、单套设备工位数又少、课时有限,通过改革制定的措施能完成实训教学,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由于时间因素来不及考核,对学生实训掌握情况不了解,对学生的学习驱动与评价仍然差一个环节,所以应当向教务处额外申请课时进行考核。一般以每四次实训课申请一次实训考核课时为佳。考核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如实操、提问、指认、参数设置、故障模拟及排除、移换场景。因为只要涉及考核,多数学生会相当重视,会主动练习、重复练习、重复观摩他人操作、请教其他同学,为求高分会要求重考、请求补考。所以,以考促练,也是必需的。

(七)考核评分公平公开

考核学生要严格评分,且尽量减少误差,对学生提出的评分质疑要及时回应,比如哪里存在安全隐患、操作顺序不对、工艺处理不好、器件布线排列不整齐、整体不美观等问题,让学生理解扣分原因、差距在哪。做过并不等于做好,每位学生有精益求精的愿望[3],主动性被激发,从要他学转变为他要学。考核的目的是要学生领会掌握,动手能力强的学生进行考核时,可以让其他学生来观摩学习。看到公示的考核成绩,低分学生内心也有不服输的念头,也会引起重视,就会主动练习、主动观摩、主动请教、主动补考。

学生实训过程要做好记录,记录是否练习、考核分数或等级。要定期或不定期公布实训成绩,表扬学习先进典型,对个别成绩不如意的学生进行课下交流或教育[2],往往能促使学生主动学、多次学,最终达成较好的实训效果。95%的学生不会再以设备少、人员多为借口不操作或试图蒙混过关。

考核时,本组学生考核内容尽量不相同,对考核不合格的学生可以要求其继续观摩本组其他学生的考试。另外,考核始终要坚守考核的目的是让学生熟练掌握技能,不是让学生考不及格或总评成绩不过关,所以在教师和资源空闲的情况下应允许学生进行补考。通过对操作的考核及练习时的自评、互评、师评,综合多元化的评价,大大加深了学生对操作的理解与掌握[4],进而促进了教学效果提升。

(八)使用虚拟操作平台

在计算机房电脑上安装虚拟操作平台,电脑终端数大于等于学生人数,教师以不同人称和视角演示、讲解完相应实训内容之后,指导学生完成各种虚拟操作,模拟业务验证,可以有效解决部分少工位数的实训矛盾。通过虚拟操作平台的使用,学生能模拟在实际设备上不能体验到的效果,比如电源导线接线错误引发电气火灾、带电操作引发触电等。新颖的操作模式,让学生有不一样的体验,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兴趣这个“好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会展开探索之旅,对相关知识技能留下深刻印象。

(九)调查与改进

没有反馈与改进的课改,算不上有效的課改。教学改革的新模式在实施一段时间之后,通过访谈向学生了解使用新模式的教学效果,收集关于实训难度、演示效果、答疑、考核方式、评分等各环节的反馈,对不足之处进行改进。设计调查问卷,或在超星尔雅(学习通)上组织讨论,让学生毫无顾虑地自由发挥,鼓励他们表达出真实感受,提出意见建议,在后续教学中加以完善与改进。

结语

综上,通过多种途径或多种途径的不同组合,昆明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在“电源技术”“通信电源”等课程近两年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满意度高且成绩提高明显,实现了少工位情况下实践课知识与技能的传递、迁移与内化,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饱满、愉悦,提升了就业自信和专业素养,为新时代技能型人才培养探索出了可行方案,有效解决了职业院校“谁来教”“教什么”“如何教”三大教学要素在有限的条件下“如何教”的问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