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产全过程,提高实践育人质量

2021.09.11

教育教学论坛

高校大学生专业素养、实践能力培养对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起着重大作用。近期对全国22个省市数百所高校和用人单位问卷调查显示,80%的调查对象认为“当前我国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薄弱之处主要体现在校外实习环节”[1]。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中明确指出: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应该按照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要求,根据生产、服务的真实技术和流程构建知识教育体系、技术技能训练体系和实验实训实习环境。[2]201838日,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副部长林蕙青表示“实习实训难,已成为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的瓶颈”[3]20197月教育部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加强和规范普通本科高校实习管理工作的意见》(教高函〔201912号),明确指出“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实习是高校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而“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是强化实习组织保障的重要基础[4]

一、问题的提出

地方院校特别是农业院校面临诸多挑战,由于校企实践教学基地是通过借助协议单位的设施设备或场地环境,大多基地单位虽与校方签订了联合协议,但企业不会因本科实践教学内容而改变经营计划,更不会以损失效益为代价来开展某些不可恢复的实践项目,教学单位很难实现统筹实践教学与生产过程[5],实践教学质量无法保障。由于自建、自管的实践基地比较缺乏,实践教学缺乏调控主动权,实践教学内容多以“观摩式、劳动式”为主,出现了学生感觉“学无所用”,用人单位反映“学生不好用”的现象。

针对以上问题,学校从坚持需求导向、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思路出发,根据农林行业生产的真实技术和流程,有针对性的制定方案,打造自建自管的教学实习基地,构建具有完全自主管理权的实验实训实习环境;根据生产需求安排实践教学环节,适应行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切实保障实践教学质量。

二、地方院校农科专业实践教学面临的问题

实践教学基地不稳定,实践教学缺乏调控主动权,实践教学方案落实不彻底。

实践教学过程不完整,实践教学过程与现实生产过程不统一,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与社会需求符合度不高。

三、创建特色实践育人模式,提高育人质量

(一)创建基础设施和功能完备,具有自主权的实践教学基地

针对实践教学基地不稳定,实践教学缺乏调控主动权的问题,以农科类人才实践能力培养需求为导向,以打造实验实训实习环境为重点,建立管理规范、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本科教学实习基地,配置专人负责基地工作。充分发挥实习基地的完全自主管理权,始终以为本科实践教学为服务目标,制定基地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和功能。实现了实践教学基地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为保障实践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二)统筹基地生产与实践教学活动,融实践教学于现实生产过程

针对实践教学过程不完整,实践教学过程与现实生产过程不统一的问题,以农科类人才实践活动为研究对象,系统梳理农林行业生产全过程中的真实技术和流程,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优化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基地的生产功能,构建农科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体系,融实践教学于现实生产过程,涵盖完整生产过程,在一定规模“微缩”的真实生产过程中有序开展实践教学环节。采用专业教师全过程指导,将课程实习、田间技能操作课程(单项、综合)、大学生创新项目和毕业论文等实践环节安排在基地开展。实现了实践教学由“观摩式、劳动式”向“过程式、互动式”转变,创立了“实践教学与现实生产全过程无缝衔接”的实践教学模式,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三)实行民汉学生“四同”,营造各民族学生互帮互学的良好学习氛围

根据民汉同学学习、生活背景特点,统一制定民汉同学整体集中开展实践活动的方案,采用民汉混合编组方式,在“四同”(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娱乐)的实践环境下,发挥汉族同学的理论认知与少数民族同学实践认知的优势,营造各民族学生互帮互学的良好学习氛围,共同提高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

四、实践育人模式的特色

(一)打通实践育人环节的“最后一公里”

结合社会经济发展,根据农科类人才实践能力培养对实验实训实习环境的要求,重点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薄弱之处——校外实习环节,倾力打造了管理规范、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自建自管教学实习基地,掌控了生产实践与教学实践相匹配的调控主动权,实现了实践教学基地的稳定性和持续性,确保实践教学方案能够真实落地,彻底解决了“实习实训难”这一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的瓶颈问题,打通了实践育人环节的“最后一公里”。

(二)创立“实践教学与现实生产全过程无缝衔接”的实践教学模式

主动适应地方院校向应用型转变的要求,特别是现代农林行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的需要,以“软”“硬”平台建设为抓手,“硬”是指打造了自建自管的实践教学基地,“软”是指根据行业生产全过程中的真实技术和流程构建了农科类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统筹基地生产与实践教学活动,融实践教学于现实生产过程,采用专业教师全程跟踪指导的方式,在具有一定规模的现实生产过程中有序开展实践环节,构建了实践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有机统一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了实践教学由“观摩式、劳动式”向“参与式、互动式”转变,创立了“实践教学与现实生产全过程无缝衔接”的实践教学模式。

(三)开创“民汉融合,实践育人”的实践教学新途径

遵循教育教学发展与大学生认知规律,在实践教学基地建立临时党支部加强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将民汉班级混合编组共同开展实践教学,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文体活动,打造了“四同”(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娱乐)的实践育人环境,营造各民族学生互帮互学的良好学习氛围。在实践学习、生活过程中,民汉同学互学语言、相互配合、相互帮助、共同提高,彼此增进了感情,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加强了民族团结,形成了各民族学生互帮互学的良好学习氛围,拓宽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使其融入到高校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实习环节,将民族团结与实践育人紧密结合,构建了“民汉融合,实践育人”的实践教学新途径,树立了实践育人的新典范。

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新疆农业大学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与优势,也一直在探索如何立足传统办学特色,重构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丰富实践内容,创新实践形式,拓展实践平台,教育引导师生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实践能力、树立家国情怀,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高实践育人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