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工作案例分析--基于对缺乏家庭关爱学生问题的处理与思考

2021.09.10

教育教学论坛

一、案例概述

20196月某天中午,小朱(化名)在送外卖的过程中,骑车与学校一辅导员发生碰撞,在医院等候检查结果时,小朱一直默不作声蹲在角落里,精神状态萎靡不振,手一直在颤抖,眼泪不停的往下掉。辅导员经过近三个小时的疏导了解到,小朱来自山东省菏泽市,家中独子,跟爷爷奶奶长大,其母精神状况不稳定,没有劳动能力,其父常年在外打工,是家庭唯一的经济来源。

在辅导员主动要求下,小朱拨通了父亲电话,告知事情原委,父亲的第一反应就是斥责,两人大吵了起来,小朱立刻挂了电话。事故发生后,小朱电话时常关机,经常是辅导员亲自到宿舍才能找到他,经了解小朱平时沉默寡言,跟舍友交流不多,喜欢一人独来独往,不主动参加集体活动,平时靠送外卖赚取生活费,自尊心极强,而且主动放弃国家助学金的评选,理由是不想博取他人的同情。每每谈到学习和生活时,小朱觉得学习没有意思,因为承担不起学费和生活费。

二、案例分析

“家是心灵的港湾,家是避风的雨伞。”家庭成长环境对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有着最直接的影响。首先,家庭经济条件差,小朱的经济需求得不到有效的满足,学业压力、照顾家人的压力让他背负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其次,成长的过程中缺少父母的陪伴,没有掌握有效沟通的方式,导致小朱性格孤僻,遇到困难和挫折总是自己憋在心里,不善于向他人倾诉,久而久之,形成闭锁的心理空间;最后,受到家庭经济条件以及当地教育资源的限制,小朱在成长过程中的爱好和特长得不到有效的挖掘,得不到他人的肯定,自信心严重缺乏。

三、案例处理过程

(一)家校联动,深究问题根源,缓和家庭关系

了解清楚该生的基本情况之后,第一时间跟家长取得了联系。辅导员从孩子成长的角度出发,向家长阐述如果不重视孩子现在的状况,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其一,如果拿不到毕业证,白白浪费了四年时间不说,孩子的心理创伤会更大,后果将不堪设想;其二,如果不重塑孩子的自信心,增强其与人沟通和人际交往的能力,积极融入集体生活,即便到了社会上也难以立足;其三,孩子是一个家庭未来的希望,如果在孩子身上看不到未来,那整个家庭的希望就破碎了,相信这也是做家长的不愿意看到的。

(二)利用现有资源对其进行经济资助,缓和其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

其一,鼓励小朱申请生源地助学贷款来解决学费问题,保证其正常在校读书。其二,建议其通过个人申请、班级评议、年级评议等规范性步骤申请国家助学金,向其阐述申请助学金并不会让人看不起,贫穷不可怕,可怕的是穷而不思变,穷而安于现状,要好好利用助学金帮助自己度过暂时的困境[1];其三,帮助小朱介绍勤工俭学的岗位,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获得劳动补贴缓解压力,还为学校做出了贡献。经济资助一方面能够帮助其缓解现实的经济压力,另一方面让小朱感受到久违的“温暖”,让他意识到有人在关心他,关注他,为后续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充分发挥学生干部、舍友的作用,帮助其融入集体生活

其一,利用班级学习委员对其进行学业帮扶,时常关注他的学习成绩,积极主动的帮他解答难题,讲解考试重点,培养其主动学习的能力,从而降低挂科率[2];其二,叮嘱班长、团支书,在班级开展集体活动时,积极主动的邀请小朱加入并为其创造展示自己的机会,增加小朱与班级同学的交流互动;其三,发动小朱的舍友和心理委员多关注小朱的日常生活动态,邀请其参加宿舍聚餐、集体观影、郊游等集体活动,多与小朱沟通交流。这几项举措,一方面帮助小朱重塑自信心,增加自我认可,另一方面也让其能够感受到“家”的温暖,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四)尊重学生,经常性的进行谈心谈话,深入其内心世界,帮助其设立合理期望

随着双方逐渐了解,辅导员从同为“90后”的角度出发,以同龄人的身份劝说其剪头发,刮胡子,按时去上课,大约一个月的时间,辅导员只要去公寓都会去宿舍看一下他的状况[3],渐渐地,话匣子打开了,他对辅导员的戒备心也不那么强烈,感觉自己最近一段时间的改变,不会那么在意自己的家庭条件了,并作出想先休学半年的时间好好调整一下。 辅导员并没有第一时间回复他,而是给他一周时间考虑,期间也跟他家长通了电话,家人表示支持小朱的决定。思索再三,辅导员同意了小朱的休学申请。办理休学后,小朱主动给辅导员打过几次电话,表示现在在家里感觉很好,没有之前那么压抑了,父母比以前更加关心自己,自己的心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好,感觉自己成长了许多并且表示想提前复学。

四、案例启示与思考

(一)及时发现问题学生,提升学生心理危机免疫力

大多数学生的心理问题都来源于父母的问题,压抑的家庭环境很容易让子女产生压抑、自卑、偏执的不良心理问题,而老师和同学都无法代替父母成为他们倾诉心中困惑的对象,因此他们在产生心理危机时会感到无助和沮丧,近而发生危机行为。在日常的学生工作中,一是要坚持深入调研,经常性的深入学生公寓,在学生的“主场”与其谈心谈话,尤其针对挂科和经常逃课的学生;充分利用好班委和学生党员,随时关注班里同学动态,加强对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的培养,明确其角色定位和岗位职责,不断提升他们的个人修养和业务能力;二是要有效利用团体心理辅导、心理情景剧等学生感兴趣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围绕学生日常生活中时常遇到的生活现象,引导他们判断、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从而提升大学生心理危机承受力和免疫力。

(二)加强家校联动,及时通报学生在校情况

学生对自己在学校的学习情况、生活情况、人际交往情况回到家里往往是报喜不报忧,导致家长对孩子的在校情况一无所知。而目前大多“98后学生”的家长都是“70后”,他们中间接受过正统教育的人不在少数,对孩子的期望值更高,无形之中给孩子的心理增加了沉重的负担。辅导员们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交流沟通,引导家长换位思考,传授给学生家长一些心理危机干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及时地将学生不敢向家长表达的真实想法传递给学生家长。同时要对学生加强感恩教育、社会责任教育,让学生能够知恩、感恩,架起学生与家长之间沟通的桥梁,拉进亲子关系,建立家校联动。

(三)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无差别对待

当代大学生具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和平等意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我说你听、我打你通”的方式很难被接受。这就要求教育者要转变观念,运用情感管理的方式把自己放到与教育对象平等的地位,将教育融入感性因素,实现情感的碰撞。辅导员作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首先要做好学生的“益友”,才能做好学生的“良师”。学生在高中时期经历了三年封闭式的教育管理,到了大学氛围相对宽松,出现成绩滑坡和心态波动在所难免。对待问题学生辅导员们要抱着“治病救人”的态度,不能把他们当做“眼中钉”、“肉中刺”,反而要围绕他们、服务他们、关爱他们,经常性的谈心谈话和针对性的帮扶工作必不可少,让他们从心底里感受到温暖,用这份温暖点燃他们心底向好向上的火苗,把做好这部分学生的工作作为检验辅导员们工作成效的重要参考。

结语

习总书记说过:“做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爱心是学生打开知识之门、启迪心智的开始,爱心能够滋润浇开学生美丽的心灵之花。”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家庭情况也不尽相同。对待问题学生尤其是缺乏家庭关爱的学生更应该多一些理解和帮助,以仁爱之心解开他们的心结,把一个人格健全、积极向上、充满青春活力的有志好青年留给社会和国家,为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