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论坛刊文: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与管理路径探究
录稿查询
你的位置:首页 > 录稿查询 > 刊文精选

教育教学论坛刊文: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与管理路径探究

来源:www.jyjxltzzs.net 2021-6-15 9:09:53      点击:

段笑晔 毋育新

[摘 要] 2019年7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学士学位授权与授予管理办法》,正式在国家层面教育政策文本中对辅修学位教育进行定义和定位,并设置三年过渡期。2019年9月《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第12条中指出:“促进复合型人才培养,逐步推行辅修专业制度。”所以,在三年的过渡期中急需试用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合理的辅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解决目前辅修专业教学与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为目的,结合“西安外国语大学”实际,立足于国家一流专业建设背景,探讨和构建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与管理路径,以期助力国家辅修专业改革的推进,为各高校顺利完成三年过渡期提供参考。

[关键词] 跨学科;一流专业建设;辅修专业改革;培养模式;资源共享

[基金项目] 2019年度陕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专业+外语卓越人才培养模式与管理研究)”(19BY083)

[作者简介] 段笑晔(1974—),女,山西运城人,文学硕士,西安外国语大学日本文化经济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日语语言文学研究;毋育新(1972—),男,陕西宝鸡人,文学博士,西安外国语大学日本文化经济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日语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09-0083-04    [收稿日期] 2020-12-30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市场就业竞争日趋激烈,跨学科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受到青睐和关注。1998年颁发的《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指出:“要积极为学生提供跨学科选修、双学位、主辅修等多种教育形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1]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要“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

2018年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高教40条》打出改革“组合拳”,重点举措第2条提道:“促进学生刻苦学习;推进辅修专业制度改革。”2019年7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学士学位授权与授予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正式在国家层面教育政策文本中对辅修学位教育进行定义和定位。其中第14条指出:“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普通高等学校,可向本校符合学位授予标准的全日制本科毕业生授予辅修学士学位。”并且设置三年过渡期,2022年所有单位按《办法》执行。

2019年9月《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第12条指出:“推进辅修专业制度改革,促进复合型人才培养,逐步推行辅修专业制度,支持学有余力的全日制本科学生辅修其他本科专业。”

因为国家层面推进辅修专业的改革,出台明确的政策,并正式将以往的“双学位”定位为“辅修学位”,所以三年过渡期急需试用一套行之有效且科学合理的辅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本文结合西安外国语大学实际,探讨和构建“专业+日语”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路径,以期为各高校辅修教育顺利完成三年过渡期提供参考。

二、研究综述

关于雙学位双专业教育,李田(2017)认为,双学位教育避免外语类人才同质化现象,达到人才培养的差异化目标。[2]贾杉杉(2014)认为,“有利于拓宽就业渠道,有利于满足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一定程度上实现学生、学校和社会的‘三赢”。[3]郝玉娟(2012)认为,“双学位与主修专业相对独立,又互为补充。[4]”边士洪(2010)建议“明确政策,健全质量监控机制,有针对性地指导双学位双专业学生。”[5]

关于辅修专业教学质量的问题,高旗(2012)指出:“教师综合素质较低,教学内容之间衔接不好,教学方法比较落后和课堂管理不强。”[6]康敏、任梦莹、孙泽浩(2012)对北京师范大学的辅修教学状况进行调查发现“辅修专业设置与学生需求存在矛盾,辅修学生在不同阶段缺失指导,课程选择过于刚性,班级管理较松散。”[7]张慧(2018)指出:目前还存在“对辅修、双学位教育的学生考核和毕业要求太低,对教学缺乏质量监控机制”等问题。

对于“专业+日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杨钢(2016)认为,“与英语相比,‘专业+日语的培养模式更加值得研究和关注”[8],通过问卷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对日语学习有兴趣,在“更好地就业”方面选择日语的学生最多。万丽娜、曾妍(2015)指出:“选择日语双学位的学生主修专业集中为法律、英语、会计、国际贸易、汉语言文学等;日语复合型人才已经被列为紧缺人才之一,目前毕业的日语双学位毕业生已经成为各领域的稀缺人才。”[9]

总而言之,目前的研究大多是就辅修专业教育中出现的不足进行的分析和建议,而如何从办学模式、课程体系、资源配置、管理制度、质量监控、评价体制、学生的归因模式、教师素质等全方位入手,构建“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仍处于探讨阶段,在“专业+外语”模式研究中,主要是以英语为主,“专业+日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尚留有较多空白。

三、辅修专业教育现状与问题

辅修专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宽口径、国际化”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主要教育模式,专业设置打破学科与专业壁垒,促进多学科交叉与融合,该理念已逐步被广大高校采用实施。但是,对于“什么是辅修专业教育”和“怎样施行辅修专业教育”等问题,一直以来国家层面都没有给出明确回答,直接影响到各省和各高校的政策制定。同时在实施过程中,因为缺乏系统全面的人才培养模式而屡屡出现困境。通过整合各高校的教育现状,梳理出以下四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主辅修专业融合度不佳

缺乏统一的顶层设计,主修专业与辅修专业不能互为支撑,学科间跨度较大,专业间交叉融合度较差,缺乏科学合理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二)教学管理不健全

学校缺乏完善的辅修管理系统,学生来自不同院系,学籍关系复杂,管理难度大;学生选修辅修专业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缺乏专业导入教育,中途退出者较多;缺乏有效的师生联系通道,班级管理较松散;学生对辅修专业学习重视程度不够,精力投入不足,出勤率不理想;相关规章制度不严格,任课教师监督力度不够;班级人数过多,课堂气氛沉闷,互动少。

(三)教学质量不高

缺乏有效的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培养方案不严谨,授课内容不系统,教材选用不合理,考试难度不达标;由于辅修专业课程学时较短,而教师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导致教学内容精简或教学节奏过快,学生难以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学生学习自主性差,不能很好地做到预习复习,教学效果不太理想;辅修课程选择过于刚性,周末密集授课,学习效率低。

(四)教学方式单一,师资匮乏

大部分课程安排在周末或假期,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少,兼职教师较多;任课教师思想意识不到位,教学敷衍,方法落后;缺少与辅修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教学资源不能共享。

四、“专业+日语”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措施

2015年以来,西安外国语大学(以下简称“西外”)为了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发挥外语教学和多学科办学优势,整合校内资源,开始尝试与探索“专业+日语”这一全新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已招收6批学生,合计452人,分别来自国际关系学院、商学院、旅游学院、艺术学院、经济金融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中文学院、高级翻译学院、英文学院、英语教育学院,以及法语、俄语、朝鲜语、德语、印地语、泰语等不同院系与专业。西外针对辅修专业教育中的问题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加强前期宣传与后期指导,提升主辅修专业的融合度

西外定期召开学前指导与期末总结大会,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探索主辅修专业之间的联系,最大限度地提升主辅修专业的融合度,从而提高就业率与升学率。2018届、2019届毕业生中,19.23%的学生从事的工作与日语有关,求职过程中用过日语的学生占40%,认为日语学习经历对其求职或考研有帮助的学生占76%,认为日语辅修专业学习对今后发展有积极意义的学生占100%。考研专业方向与日语有关的学生占31.6%,1人考取日语翻译硕士,2人考取日语语言文学硕士,3人以日语为第二外语或公共外语考取主专业研究生。在2018届、2019届32篇日语辅修学位毕业论文中,25篇内容与主修专业相关,主辅修专业融合度达到78.1%。

(二)五管齐下,完善辅修专业教学管理体系

从校院联合、规章制度、过程管理、班级设置、归因模式等五个方面实施改革措施。2015年3月成立双学位双专业教研室,每学期召开两次教学研讨会,探讨与解决辅修专业教学与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校院两级联合管理,建立规范的教务管理系统,制定“请假、考核、退课、延修”等各种规章制度;定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微信、QQ、座谈会等方式与学生沟通,及时解决学生学习上的困难,帮助学生建立良性的归因模式;合理安排授课时间,避免主辅专业冲突,减轻学生的负担;选拔、招收学有余力又对日语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坚持小班授课,分班做到生源均衡;严肃课堂纪律,加强教师调课管理,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与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

(三)建立有效的质量监控评价机制,提高辅修专业教学质量

广泛调研,充分论证,依据相关文件和日语《国标》《指南》制定与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大纲;授课内容、授课目标、授课方式、授课态度等一律与本专业一视同仁;选择适合辅修专业难易适中的教材,严格按照学校相关要求出题、阅卷、评分,提高过程评价占比;启用线上线下教学模式,使授课内容化难为简,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有效做到复习预习;建立线上教学资料库,完成各科目的有效衔接;督促学生参加日语能力考试,组织和指导学生参加省级及国家级各类日语学科竞赛。

(四)丰富教学方式,稳定师资力量,多渠道共享教学资源

引进专职教师,建立辅修专业教学团队与论文导师制,任课教师与导师均为日语专业正式在编教师,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或“博士学位”教师占比保持在85%以上;选派教师参加各种日语教学培训和教学比赛,保证稳定高效的师资力量;建设慕课、SPOC等信息化课程,运用网络平台辅助教学;学院大力支持资源共享,如:日本留学项目、论文专题讲座、日语角等;定期组织外教特别讲座与中日交流活动,举办“美文朗读比赛、日语书法识记比赛、日语演讲比赛”,丰富“第二课堂”,为日语辅修学生建设“图书室”,调动辅修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成效与创新点

围绕跨学科复合型,紧扣“专业+日语”,全方位、立体式在“两强一高”人才培养规格上做文章。

(一)回归教育本心,启用优质师资,打造“金课”,提升教学质量

西外日语辅修教学团队以学院骨干教师为主,教学经验丰富,与时俱进,运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丰富教学内容,提升课堂质量,努力达到“高阶性、创新型、挑战度”的金课标准。建立新的教学及学习范式,即:教学中从教师主导向学生主导的课堂模式转变;从教材理论知识讲授向实践教学转变;从被动消极的课堂向积极主动、高效高质量的课堂转变;学生从个人独立学习向团队和小组协作学习模式转变。

(二)依据“韦纳归因理论”坚持以人为本,构建“两强一高”的人才培养规格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问题随时沟通指导,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归因模式,尝试将“韦纳归因理论”运用于日语辅修专业教学实践中。在引导学生正确归因(内因)的同時,注重为学生打造积极稳定的学习环境(外因)。比如:拓宽沟通渠道,开设第二课堂,营造轻松的学习气氛,激发学习热情;运用先进教学手段,减轻课程难度,提高学习效率。运用归因理论中的内外归因时,尽量做到内外因结合解决问题。变革传统教学模式,将主要培养学生基础知识素质和一般能力的课堂教学转换为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强、应用动手能力强、品德修养综合素质高”的人才,使学生在日语学习过程中掌握外语知识与技能,学会如何做人与感恩,体会坚持与勤奋,提升综合能力与素质。